隨著教育部印發2019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信息化教學和智慧課堂再次成為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3月29日,第一屆“聚焦智慧教育 重構課堂生態”全國智慧教育觀摩研討與實踐論壇在江蘇省淮安外國語學校濱河校區舉行,旨在分享智慧課堂實踐成果,共同探討信息技術浪潮之下課堂教學的創新與堅守。
本次活動由淮安市電教館、淮安市教研室、漣水縣電教裝備室、漣水縣教研室、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淮安外國語學校漣水濱河校區聯合主辦,中央電化教育館原副館長蔡耘,淮安市教育局副局長谷玉紅,漣水縣教育局局長李長春,全國知名教育專家、翔宇教育集團總校長盧志文,淮安外國語學校校長朱建文,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專家、科大訊飛教育BG副總裁王卓,寧波市第二中學副校長楊繼林,山東省昌樂一中校長助理肖春明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600多名學校領導、一線教師、教研工作者參與了此次觀摩研討活動。
同課異構:多樣化教學設計迸發創新火花
如何從多樣化的角度挖掘課堂內容,推動教師自我反思,將同一堂課上出不同的精彩? 29日上午的同課異構觀摩課上,淮安外國語學校漣水濱河校區的劉念老師和曹茹老師同臺獻藝,共同講授了宗璞的《紫藤蘿瀑布》。劉念老師以學生分享的散文引入親情主題,順理成章地過渡到本課的教學重點。曹茹老師則將本文與賈平凹的散文相比較,著重講解了本文的語句,以生動形象的實例加強了學生對各種修辭手法的理解。多維的角度,迥異的風格,兩位老師多樣化的教學設計迸發出創新性的火花。
劉念老師(左)和曹茹老師(右)同臺授課
不同的是講解角度,相同的是信息化技術與傳統課堂教學的碰撞,課堂上,兩位老師以科大訊飛智慧課堂平臺為依托,將信息化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小組討論、學生搶答、微課學習等功能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念,也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高效靈活。
雙師課堂:助力教學質量與教育均衡齊頭并進
除了同課異構,雙師課堂也是本次活動的亮點之一。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要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而雙師課堂無疑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顒悠陂g,淮安外國語濱河校區和淮安外國語本部校區聯手打造的雙師課堂以異地同步、同屏講解的形式,引導學生展開思考。
淮外濱河校區的董云老師和淮外本部的劉杰老師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除了將學生的預習作業拍照上傳,在兩地課堂的大屏幕上進行實時分享,兩地師生更協作互動,遠程分享心得體會,在思維碰撞中加深了對海子詩歌的情感認知和理性理解。
借助信息化技術搭建起的橋梁,不同地域的師生實現了跨越時空的交流與互動,思維的碰撞點亮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力,與此同時,優質的教學資源即時共享,先進的教育理念隨時互通,師生們在共研共享中共同成長,教學質量與教育均衡也在齊頭并進。
專家分享:信息化助力因材施教 A.I.賦能教師隊伍
“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推動我國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戰略選擇,”淮安市教育局副局長谷玉紅表示,教育信息化是提高教育質量和公平的有效手段,有助于促進優質資源共建共享,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制度的創新。谷局長特別強調,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翻轉課堂、微課等多種授課方式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積極主動性,提高教學質量。
漣水縣教育局局長李長春表示,互聯網技術正在引發教育領域的深刻變化,而淮安外國語學校尤其是區域課程改革探索的排頭兵。李局長指出,學校推行的三環三案智慧課堂模式為學生創設了交流協作的情境,使得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和討論中,獲得思考和表達交流的機會,學生們在思維碰撞中獲得知識、主動思考、加深體驗,從旁觀者變為當事者,也令生命和創造在生機勃勃的課堂環境中迸發出來。
翔宇教育集團總校長盧志文認為,與教育的外技術相比,教育的內技術,也就是教育教學技術一直以來都被忽視。他舉了一個例子,老師在課堂上播放動畫,動畫演繹了水從葉子上蒸發到自然循環的全過程,但動畫只作用于學生的視覺和聽覺,而摘一片葉子帶入課堂,能將學生的視覺、聽覺、嗅覺、直覺融合起來,這才是真正的多媒體。盧志文強調,要實現“因材施教”,前提是對孩子的深入了解,這就需要對海量學情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而在這一領域,互聯網和信息化技術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能真正讓學業測評從“望聞問切”進入更精確的“CT掃描”階段。
中央電化教育館原副館長蔡耘在題為“信息化2.0帶來的教育變化與挑戰及應對策略”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信息技術是引發教育改革的核心動力,變革教育能更好地滿足信息時代對人才的需求。因此,未來教育將是基于網絡的教育,是更加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教育,是讓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優質資源、更加平等的教育,也是強調學習能力的養成和持續終身的教育。
科大訊飛教育BG副總裁,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專家王卓介紹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與創新,并表示人工智能的到來比想象中的更快,人工智能助力教育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在此背景下,教師應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地開展教育教學,學校也應注重教育大數據的價值。并用教育教學主陣地——課堂教學為例,闡述了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教學創新。最后,王卓感謝淮安外國語學校對科大訊飛的信任,并希望雙方能在未來繼續攜手,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發展。
談到教育信息化領域的經驗,寧波市第二中學副校長楊繼林表示,教學有很大的慣性,改變老師的教學習慣需要借助現代化技術,為了實現教學模式革新,讓學生更自由地學習,寧波二中以技術為抓手,通過學習先行,使用驅動,由表及里,課題助推四管齊下,讓精準性教和個性化學真正落到實處。
山東省昌樂一中校長助理兼科研處主任肖春明表示,學校選擇翻轉課堂作為教育信息化落地的途徑,由此建立了“二段四步十環節”模式,這意味著教與學的順序發生顛倒,學生首先在學習目標的引導下開始自主學習,隨后,基于對學情數據的深度挖掘,老師再對疑難點進行針對性突破。
淮安外國語學校校長朱建文則表示,學校一直堅持針對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推出了“三環三案”的智慧課堂模式。依托信息技術,教師由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發揮,從而實現了教學模式的革新和重構。
從同課異構到共生課堂,從多維度多視角挖掘課堂教學價值到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助力教育均衡發展,這是現如今教育教學越來越不可忽視的需求,也是信息化教學與智慧課堂發力解決的重要疑難。有限的幾節觀摩課和研討活動,不足以道盡淮安外國語學校在智慧教學領域的經驗與感悟,推動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以思想的碰撞、理念的交流給教師以啟迪,教育信息化的路途尚且漫漫,而探索與進取卻是永無止境。